临危受命
2011年下半年开始,特别是进入到2012年,中国混凝土机械市场一度疲软,在开工率普遍不足的情况下,客户也似乎一下子变得更精明了,对于泵车,不但要用起来更舒服,还要更节能高效,故障就更别谈了,肯定要少之又少。
作为中国混凝土机械的领头羊,三一逐渐感觉到了市场的压力,而实际上,更大的压力来自竞争伙伴的追赶。此时,国内主要竞争伙伴不但在泵车研发上亦步亦趋,而且利用一些恶性竞争手段,不断蚕食三一泵车的市场占有率。
“三一不能陷入恶性竞争的怪圈,要想稳住第一的位置,我们只能在研发上甩开膀子,把产品做到领先对手一大步。领先一小步实际上意味着被赶超,意味着失败。这不符合三一的竞争策略。”
三一高层的一席话一下把C8的研发推上了日程。2012年5月开始,三一泵送事业部总经理代晴华的办公室仿佛就是一个战时指挥部,每天晚上,那里总是灯火通明,来自中德泵车研发领域的一流专家通宵达旦、紧密协商,把C8的产品定位、研发策略一一敲定。
“酝酿之初,C8就注定了表现非凡。”C8研发骨干谷云辉说。
打破坚冰
2012年5月,C8开始进入实质研发阶段。此时,三一并购大象刚刚完成交割,在三一领导层看来,C8泵车的研发正好是一次中德技术合作,共同研发的首演。成功与否,关乎三一牵手大象,强强联合的合作前景。
项目紧急,责任重大。正当中方C8研发团队卷起衣袖,想大干一场时,“疾慢如仇”的他们却吃了闭门羹。
当初,高层决定,C8必须具备世界最好的技术,远远超越其他竞争者,那么,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,把大象在泵车研发领域里的顶尖技术借鉴过来,并利用好,就变得尤为重要。
但此时,中方的“疾慢如仇”与德方的“循序渐进”所产生的“差速”,一度让研发人员苦不堪言。中德技术人员的合作陷入低谷。
“当时,我们心情很急迫,只想着自己要什么,这不免给大象的技术层造成了一些困扰。你想一想,刚收购他们,完成交割,你就嚷着要拿人家最好的技术,换做平常人,你心里会怎么想?”
谷云辉坦言,在跨国合作研发方面,研发团队并没有经验,遇到一些问题,更需要耐心去排除沟通障碍,取得信任。
“后面,我们改变了工作方式。首先,我们把三一在泵车研发方面的优势一条条列出来,一方面让大象看到三一在研发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,同时也显示了三一的诚意。其次,我们把需要大象技术支持的方面,一条条列出来,写得非常细、具体,并解释我们为什么需要这一条。”
这种具体、细致、井井有条、有理有据的工作方式如同在中德技术人员之间加注了润滑油,他们的合作沟通一下由冷淡期步入了“蜜月期”。从5月到9月,C8泵车上一项项中德合作的技术结晶,逐渐成型。
客户导向
“好的产品,并不一定就是技术最好的,但总是客户最需要的,最喜欢的。”在记者的采访中,C8研发团队成员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。
“在C8的研发过程中,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转变,在早些时候,我们非常注重技术,以为技术领先就行。但后来,我们越来越感觉到,产品研发不但需要技术先进,更需要关注客户体验,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。”谷云辉告诉记者。
记者了解到,在C8系列泵车的研发过程中,来自营销、服务系统的一线人员,他们一开始就介入到了产品设计、试制、试验的全过程,他们与研发人员一起组成跨部门团队,共同对产品负责。这些成天与客户朝夕相处的营销服务人员的加入,让C8泵车具备了不一样的气质:接地气的产品,想不让客户满意,都不行。
其次,在产品评审中,泵送事业部总经理代晴华要求技术权威一定要亲自到场,并亲自操作使用。“要亲自爬到泵车上去,去动一动、装一装。”这样既能看看产品是否符合研发人员的设计,又能真正体验产品性能,并改进产品使用的便利性。
截至记者发稿时,从泵车市场部传来了一个个喜报:河北、江苏、四川等地,C8泵车订货会现场,销售火爆,C8泵车也将趁热打铁,近期将在全国各地上市。